字体:大 中 小    
		护眼
    	关灯
	上一页
	目录
	下一页
	
		  		第三百六十四章君子君王是儿子一  (第2/3页)
让朝廷再派出五万以上的军队。    朝廷能抽出这么多军队么?    而府麟路的战争,正是从丰州失守后,发生质的转变。    无昊不知道让张亢,张臣,王吉,王凯,折继闵,高继宣六大杀神杀死多少将士。    因此将时间往后推一推。    后面的事老种与狄青不知道,但知道拖得越久,西夏负担越重。    郑朗又说道:“今年冬天虽不及前几年冬天暖和,但比去年前年情况要好,到了明年后年,会再次出现大寒。”    这是天机。    但天气能决定战争走向。    当然,也能决定西北马上的屯田生产。    只要没有去年冷,十月到冬月中旬,宋兵都可以承受这种寒冷。并且因为棉花种植,有的士兵通过训练时奖励,穿上了棉花制成的夹袄,又因为与蕃子产生交易,又扣了一批兽皮下来制成袄子。    有了冬衣,抗寒性在提高。    十月中旬过后,西夏人认为宋兵怕冷,会疏忽大意。    老种与狄青抬头看了郑朗一眼,不怀疑,眼中反而出现一些敬佩。    古人不懂,认为有本事的人,上知天文,下知地理。郑朗既然通过格物学原理,知道在海外的矿藏,知道天气也不算什么。    于是点头道:“好。”    狄青又问:“是在石门峡,还是在没烟前峡?”    没烟峡长达几十里路,西边几乎延伸到天都山,东端延伸到后来的黑城镇,东边这一段称没烟前峡。后来宋朝在此修筑了平夏城与灵平寨。向南延伸之处便是石门峡。    这一处名气更大,唐朝原州七关之一石门关废墟便在此。还有一个名胜古迹,须弥山石窟。    战略意义极其重要,隋唐朝突厥人多从此处入侵中原。    哲宗时西夏于石门峡筑没烟峡寨,导致中国探骑莫敢过界。    宋朝于此筑平夏城,同样也直接威胁西夏人的安全,梁太后为了拨去这个钉子,亲率三十万大军讨伐,大败,带回去没十万人。此城建后,西夏歌谣曰,唱歌作乐地,都被汉家占有,后何以堪。宋人夺我饭碗。    李无昊一切草创,虽自此处来回出没,进攻宋军,还没有真正意识到此处的重要性。宋朝更是如此。    郑朗也不揭破。    此处不筑城罢,一筑城西夏天都山直接暴雳在宋军攻击之下,无昊会发疯的。    郑朗更没有做好这个准备。    但原来商议后,决定从这两处挑选一处作为伏击点。    郑朗反问:“秋将军,你认为那一处好。”    “我派了刺探过去看,没烟前峡水草丰美,又位于北边,更容易吸引敌寇到来。但地势广阔平坦,不易设伏。石门峡地势狭窄,容易设伏,但位于南侧,敌寇兵力有恐不足,未必能追进石门峡,且敌人也不会不派人查看,我军若于石门峡两边山陵上设伏,敌人刺探不会放过此处。”    敌人斥候看到,伏兵也不起作用了。    最好直接进入没烟峡中设伏,然而离西夏人控制境内太近,想设伏更不易。    “石门峡草木如何?”    “石门峡前有一条石门小川,草木茂盛,伏兵于此,易于躲藏,可是却不容易躲过敌冠的刺探。”    郑朗笑了一笑,后来的石门峡两边几乎成了数座光山,看来宋朝的环境总体还是比后世好啊。说:“种将军,你看呢?”    “最好再去看一看,将没烟峡整段地形得知,才能做决定。”    秋青道:“我亲自去吧。”    “秋将军,不可犯险。”郑朗说道。    府州那个猛人张臣正是自持勇猛天下无敌,孤身一人,前往敌境查看地形,被羌人发现,无数羌人追击,虽最终逃回来,但是身负重伤,加上以前的旧伤,前后一起发作,中年早逝。    秋青的指挥能力超过张大神,勇猛度恐怕离张大神很远。    “郑相公,我会小心的。”    “小心又小心,千军易得,一将难求,你不是个人的安全,也是宋朝的安全之一。不是为你个人保住生命,而是为了我大宋必须保护自己安全。”    “郑相公…”    “你去就去吧,多带一些护卫,另外,不要让别人知道你的身份,否则敌人会用重兵对你进行围击。”    “喏。”    反正将作战时间推迟到十月中旬,不急,郑朗又说道:“若敌人中伏,以后我们怎么安排?”    老种迟疑一下,说道:“西夏河南还有多少兵力?”    不象开始,时至今天,西夏境内一些大的消息,宋朝全部知道。    比如以嵬名守全、张陟、张绛、杨廓、徐敏宗、张文显辈主谋议,以钟鼎臣典文书,以成逋、克成赏、都卧、诸多蜘定、多多马窦、惟吉主兵马,野利仁荣主蕃学。还有张无,吴昊,在西夏地位也很童,但不及前者。    又置十二监军司,委豪右分统其众,自河北至午腊葬山七万人,以备契丹。河南洪州白豹、安盐州、罗落、天都、惟精山等五万人,以备环、庆、镇戎、原州,左厢宥州路五万人,以备麒,延、麟、府;右厢甘州路三万人,以备西蕃、回纥;贺兰驻兵五万、灵州五万人、兴州兴庆府七万人为镇守,总五十余万。    大约的兵力分布,比如现在与契丹没有交恶,但因为兴平公主的死,无昊做贼心虚,于西夏的河北,也就是阴山南边的北河套,布置
		
				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